劉紀鵬 1月31日,股市暴跌144點,兩市一日縮水5600億。如果這是由于市場無形之手自然調整也算不了什么,可偏偏問題就出在昨日很多媒體都用了“高層大棒威懾,調控風聲鶴起”這樣的標題,把股市的暴跌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阿聯酋首都迪拜參加一個中東問題會議時接待英國《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的一番話造成的。成副委員長說“股市泡沫正在形成,從利潤回報率和其他指標看,內地上市公司70%沒有達到國際標準。但在牛市中人們投資相對不理性,每個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贏,但許多人都是輸家”。
很多媒體和投資人都把成思危教授的這番講話認為是中央運用有形之手擠壓股市泡沫的重要信號來看待,一時間,悲觀氣氛籠罩股市。
眾所周知,成思危教授是國家領導人,但熟悉他的人也知道他是一位學者教授,他經常會對經濟問題和股市發(fā)表個人的學術見解。但在中國股市大病初愈,恢復性暴漲的敏感時期,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成思危教授的這番話究竟是代表他個人的學術見解,還是真如媒體所普遍認為的是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在通過這番講話釋放著中央和政府部門開始擠壓股市泡沫的信號。成思危教授究竟是以何種身份所言,無疑是整個市場和投資人最關心的。
如果僅僅是學者個人講話,跟近期以來其他主張擠壓泡沫的學者一樣,既是正常的,對股市也不致產生這么大影響。但如果他是以主管全國人大經濟方面的國家領導人的身份來講這番話,那么投資人就不得不高度重視一個要擠壓泡沫的股市外部環(huán)境已經開始形成并在付諸實施了。
從我個人對成副委員長的了解來說,這次講話只能是他作為學者的個人見解。道理很簡單,如果是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向外釋放某種政策信號是不大可能在迪拜中東研討會上向外國媒體講這番話的。這也是不符合國家經濟政策的決策程序的。況且,成思危教授是這樣的情況上通常是會用英文接受采訪的,而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報紙的翻譯是否準確表達了他的意思,也是需要劃一個問號的。
如果上述判斷成立,成思危教授是以一位學者的身份講這番話的,但為什么所有媒體都沒有把他當成學者,而都把他當成是以領導人的身份講這番話,原因就在于成思危教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特殊身份。其實嚴格來說,作為國家領導人參與國家的經濟決策本身在對有爭議的問題的決策上,都應注意無論是個人的情感還是個人的學術觀點都不應對國家的決策產生不合程序的影響,更何況這是一種公開對媒體的表達呢。所以說,身居國家重要崗位的學者,必須要有強烈的意識,當您在講話時,民眾已經不再簡單當成學者和教授的個人學術觀點的表達,而是已經當成國家宏觀政策決策的一個重要信號來看待了。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事實。
退一步說,即使這番話是成教授個人的學術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關于目前中國股市正在形成泡沫的提法。其實泡沫和股市是與生俱來,是虛擬資本經濟的重要特征,有股市就會有泡沫,就和啤酒釀造出來就有泡沫,沒有泡沫就不是啤酒是一樣的道理。既然我們今天選擇了要大力發(fā)展資本市場,就不應再對股市正在形成泡沫大驚小怪。
其二,關于中國內地上市公司70%都達不到國際標準的提法。其實,這一說法也是缺乏依據的。首先,中國的經濟蓬勃向上,無論在改革還是發(fā)展上獲得重大成功,這是舉世公認的。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主體的最重要部分,如果說中國上市公司70%都達不到國際標準,這無疑是一個悖論。其次,所謂在利潤回報率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到底是什么?中國上市公司70%達不到國際標準的提法也是含糊不清的。
其三,關于牛市中人們投資相對不理性,每個投資者都認為會贏,但許多人都是輸家的提法。其實,股市中投資人的理性與非理性不僅牛市有,熊市也有。不能以簡單的是牛市還是熊市的投資來判斷是否理性。這是一個需要實踐和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個股、不同的品種和階段都需要具體分析才能得出來的結論。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到資本市場本身作為虛擬經濟是和人們投資的信心和理念密切相關的。因此,人們在談論股市虛擬經濟的同時,也往往談到股市是信心經濟。如果你對中國未來經濟、政治、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有信心,如果你對中國上市公司質量的正在迅速提高有共識,如果你看到中國的上市公司隱性資產正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實現正在全面釋放,如果你對中國必須要建立一個以資本市場為基礎,以證券金融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有基本的判斷,如果你看到中國當前化解金融上諸多矛盾和保障經濟安全,股市將發(fā)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共識,你就會理性地投資這個市場。
然而,成思危教授的結論是牛市中的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會贏,但許多人都是輸家。這的確很難讓人和中國目前必須大力發(fā)展以資本市場為主的直接融資和倡導人們把儲蓄轉化為直接投資的金融基本政策以及倡導投資人建立這樣的信心和理念相聯系到一起。
目前,人們對中國股市這輪暴發(fā)式的上漲存在著巨大分歧。實際上五年來中國股市不僅沒有和蓬勃向上的國民經濟同步增長,而且由于“市價減持”的錯誤方法論導使股市陷入“休克療法”的泥潭,拖了國民經濟的后腿。
但必須看到,六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力量的上市公司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不過由于股權分置的制度性障礙以及錯誤的市價減持的方式,導致六年來上市公司的股價并沒有與蓬勃向上的國民經濟保持同步向上的真實體現。
股權分置對價改革思路的實施,一舉扭轉了資本市場的不利局面。人們需要重新看待中國股市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考慮到六年前中國的股市已經在2000點左右,目前仍不過在3000點以下的點位,而六年來國民經濟的增長形勢又是如此之好,因此,目前股市的上漲是正常的,是理性的復歸。其次,股權分置對價的改革使得股價和股東利益直接掛鉤,這將極大調動大股東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積極性。據筆者對一些上市公司的初步了解,2006年中國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將大幅度提高,這無疑將保持中國股市的市盈率維持在30倍以下的水平。第三,今年將推出的新的財務會計制度將采用公允價格評估企業(yè)的資產,因此,上市公司仍然延用六七年以前評估的土地價格以及像石油、電訊、出租車的特許經營權的隱性資產都將極大釋放出來,使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含金量也會得到大幅提高。最后,從中國宏觀經濟的角度看,無論是從中國下一步大力發(fā)展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化解商業(yè)銀行金融風險,還是從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及央行一系列愛護資本市場的政策看,這輪股市上漲都是符合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和金融安全的。
我們必須看到,目前正在推進的股權分置改革決不是已接近尾聲,而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還充滿著艱難險阻。以對價減持的股權分置改革充其量只是實現了大股東向小股東的送股,體現了流通股股東權利的實現。而大股東送股之后要獲得非流通股可流通的權利,才剛剛破題,今后給市場的影響會逐步加大。比如2007年小非解禁加上“鎖一爬二”的控股股東可流動5%非流通股的最大釋放量,將達到800多億股。以每股平均10塊錢計算,所產生的市值將達8000多億。如何看待小非和5%大非的釋放,這是與人們對未來的股市是否有信心直接相關的。在牛市中大家都不愿意拋售,自然就化解了小非和5%大非解禁對市場的壓力,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兩種股份的自然對接。但如果人們對現在的股市沒有信心,甚至感覺一個巨大的擠壓泡沫的熊市即將到來,這些解禁的股份就必然要涌出來,這無疑會對處于熊市的股市雪上加霜。因此,牛市中會化解矛盾,熊市中將加劇矛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顯然,現在就認為股權分置改革已獲得成功的結論還為時尚早。所以,尚福林主席在被評為新聞年度人物之后的低調表現則是明智的。
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中國牛市來之不易。官、商、學三個層面都必須高度意識到,一旦中國的股市現在就掉入熊市的泥潭,將會極大加大很多制度性矛盾的解決。而這些矛盾不解決,將進一步加大股市乃至金融的困局,重入惡性循環(huán)。股市抬頭也會更加艱難。因此,必須愛護現在的資本市場,珍惜現有的格局,依托股市化解其自身和整個金融體系存在的制度矛盾。
但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今天應更多尊重股市按自身規(guī)律運轉,讓市場運用無形之手自然調節(jié),不要再繼續(xù)靠人為判斷股市泡沫多少的基礎上,靠有形之手,要么人為地推高股市,要么人為地去打壓股市。那種熊市也愁,牛市也怕,總想著靠報紙社論和國家領導人講話調控股市的做法是應該被摒棄的。
金融界網站